成都“大手笔”建设保障房,让住房困难群体率先实现“安居”,而在此基础上,成都更是开始探索保障房的后期管理,让困难群体实现的“乐居”。
一边是物业管理,成都用“精细”铸就宜人之家;
一边是自我管理,成都用“自治”吹动和谐之风;
在保障房小区的后期管理上,成都探索出一条 “以人为本”的“人”、“房”共管之路,让住房困难群体不仅住的好,还能生活的好,让成都的住房保障真正的宜居、宜人。
——关键词:物业管理——
政府“大手笔”建设保障性住房,而修葺一新的小区已经建成,后续的服务管理工作如何跟上?这成为了成都市房管局从未间断的思考。2010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而在此基础上,成都今年更是致力于探索物业管理的“精细化”,用精细铸就宜人之家。
“建好”的基础上“管好”保障房
成都实现保障房物业管理全覆盖
政府“大手笔”建设保障性住房,而修葺一新的小区已经建成,后续的“服务产业”如何跟上?这成为了成都市房管局从未间断的思考。 “保障房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这样才能让这些低收入群体不仅住的好,更要生活的好。”成都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关键。
据了解,成都200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并投入使用,对于“管好”保障房,成都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全覆盖。今天,无论经济适用房、公租房还是廉租房,成都市在所有保障性住房项目上,都实行了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的物业管理。
成都对保障性住房落实的物业管理,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不只是超前,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不仅停留于有房住,而是始终关注如何让群众住得好。”业内人士评价说道。
不仅如此,为规范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提升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水平,2010年,成都市出台《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把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服务落到实处,开创性地建立起政府公共住房管理机构与物业服务企业联合实施管理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在确保保障性住房得到有效维护的同时,明确要求相关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配合房产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对保障性住房的居住情况进行上门登记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保障性住房及保障对象清册,在项目显著位置公示保障性住房相关信息以及当地房产管理部门设立的举报电话、信箱、电子邮箱等,极大强化了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督和服务。
保障房小区建“一户一档”
“对阵下药”提供物业“精细化”服务
在实现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成都更是致力于探索物业管理的“精细化”,用精细铸就宜人之家。
走进成都的保障房小区,十几栋高楼比肩而立,花园、草坪和喷水池散布其间,塑胶羽毛球场宽敞整洁…… 而除了优美的小区环境之外,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成都的保障性住房拥有完善的智能管理:水电气先买后用,刷卡进入电梯,各单元都有专用残疾人通道。而且物业服务也是专业、规范,可以办理水电费用代缴等手续,小区里每天都有清洁工定时维护卫生,还组织业主开展座谈会。
“在精细上下功夫,是我们下一步物业管理的目标,给小区群众提供最精细的服务。”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在皇经嘉苑的物业服务室,一叠厚厚的小区居民档案,呈现在眼前。“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有没有生活困难,所有的详细资料,我们都一一记录在案。”负责人说,不仅有纸质的档案,我们还有电子档,只要一输入门牌号,就能了解该家庭的基本情况。“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对症下药’的给小区群众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为入住家庭提供优质服务,市房管局会同物业管理公司,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品质。将保障性住房小区老年人、残疾人等列为特殊人群,定期走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困难;增设无障碍通道,配置扶手、座便器等设施和设备。
为了让保障房住户真正安居乐业,成都市十分注重亲情化、人性化的保障房后期管理。不少保障房小区里规章制度、文明公约张贴楼道,致力于打造和睦友好、团结互助的社区氛围。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无不展现出成都市通过住房解困营造和谐社会环境、鼓舞困难群众生活信心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自我管理——
成都的保障房建设量大集中,低收入家庭搬入保障房后,实现了“住的好”,而如何引导他们生活愉快,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成都正探索建立居民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设立小区民意联络员,引导小区居民自治,实现自我管理。
保障房小区探索居民自治
中心城区已建5支志愿者服务队
“周大哥,车子要有序的停放哦!”“张大姐,这个垃圾要丢在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当特别报道组来到我市保障性住房小区——“西蜀瑞苑”时,居民志愿者徐大姐正在一边巡逻一边耐心地劝导小区居民。而在小区里,和徐大姐一样的志愿者,还有7人,他们都身穿着统一的印有“志愿者服务队”的红色背心,这成为了小区里最靓丽的风景线。
“这是我们今年才组建的小区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所有的志愿者都是小区的居民。”市房管局公共住房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平常的工作就是参与小区的日常管理,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对小区秩序进行维护,通过这样居民自治的方式,配合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徐大姐是今年4月刚刚搬进小区的住户,已经40多岁的她,说起现在生活的改变,依然激动不已。“以前我们一家人在外租房住,生活居无定所,每天都在担心下个月是不是又要搬家找房子了。”徐大姐说,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享受到了成都的住房保障政策,搬进了修葺一新的廉租房。 “这么漂亮的新家园,我们自己更要管好它!”徐大家激动地说,源于感恩,我加入了小区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平时多做一些,不管是维护小区秩序也好,还是劝导一些不文明行为也好,还是到特别困难的住户家中区服务也好,反正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园,能够一直这样的美好下去。
“西蜀瑞苑”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在中心城区尝试建立了5支、29人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
设立小区民意联络员
解决群众最需要的问题
“小区居民靠自己管理家园的办法很好,把小区管理得不错!”这是11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带队视察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工作时给出的肯定。
而市政协副主席何绍华在10月19日的视察中也提出,在小区管理方面,要逐步推进分级管理和公益性管理,培养建立小区志愿者队伍,配合物业参与小区建设和管理。
据了解,这种在保障性住房小区中探索的居民自治方式,也将在全市所有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中推广。
小区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要做哪些工作呢?据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主要是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小区公益活动,主动上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老年人家庭等特殊人群日常生活,劝导小区不文明行为,维护小区日常生活秩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小区建立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成员,都是小区的居民,一来是他们对小区的情况更熟悉,二来能够共同形成小区“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不仅如此,为了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在成立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的基础上,市房管局还探索在小区里建立“民意联络员”。负责人介绍说,这主要是搭建一个“沟通桥梁”,民意联络员主要是负责收集民意倾听民声,然后将这些声音,反映给物管公司和主管部门,“这样一来,能够更好的畅通沟通渠道,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发挥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我市也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优先聘用保障对象。据悉,目前,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小区中,已有12名保障对象被物业服务企业聘用为专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