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家管好家走进灾后重建安置点①
编者的话
随着灾后农房重建的全面完成,曾经百废待兴的灾区现已生机盎然。拔地而起的新型集镇、焕发活力的新型社区、现代化的集中安置点……在改变农民分散居住模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带来挑战,更给灾区新型社区管理、基础设施配套等带来考验。
灾后重建安置点有哪些好的管理经验,灾区百姓还有哪些需求?本报记者深入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等灾区采访,将陆续予以报道。
本报记者 张彧希 邓嗣华
前两天,某单位的代表团来到都江堰市向峨乡鹿池村安置点参观考察。看见代表团里有人吸烟,72岁的居民钟一芳戴上红袖套跟了上去,直到吸烟者拧灭烟头,扔进垃圾箱,钟一芳才放心地走开。
钟一芳是鹿池村当天的两名值勤人员之一。除了执勤人员,鹿池村安置点还设有保洁人员和巡逻队员,他们共同构成了该安置点的“物业管理”体系。
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后,不少农民都告别了传统的分散居住方式,住进了漂亮整洁的集中安置点。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农村基层管理模式的转变,从“村民自治”到“准物业管理”,在一年多的磨合期里,灾区各安置点发扬草根智慧,逐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自管自治 义务护家园
去年6月,鹿池村安置点208户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住进了可以和城里小区媲美的安置点。然而,搬进来不久,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杂物堆积、衣服乱晒,不少居民乱吐乱扔,新型社区变了味。
“从开始搬迁起,村两委就在动脑筋,如何管好社区,同时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鹿池村村主任胡会明说,但一些现实问题成了“拦路虎”:村里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没有财力负担专业物管人员的工资。
社区怎么管,村民说了算。去年9月,村里召开“坝坝会”,一番热烈讨论下来,大家形成共识,按照“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共建共享”的原则,由全体村民共同管理好新社区。
根据这一原则,村里组织了夜间巡逻队,每户居民出1人,每4人组成一组,由1名村组领导或年轻党员带班,通宵巡逻,保卫村民人身财产安全;以楼栋为单位,把社区划分为8个区域,每个楼栋选出一名楼栋长,安排该楼栋的居民对包干区域进行清扫;组织村里的老人组成执勤队,每天白天戴红袖套执勤,见到陌生人就问,看到乱扔乱吐就“逮”。
渐渐地,自觉讲卫生的村民越来越多,原先不理解的村民也自觉加入了维护社区卫生、安全的行列。“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这么好的楼房,这么好的绿化,不管好,自己都觉得不舒服。”胡会明乐呵呵地说。
聘请专人“准物业”各司其职
“我们专门聘请了6名巡逻队员和6名保洁人员,专职维护小区治安和环境。”莲月新村村支部副书记易昌术介绍,6名巡逻队员被分为3组,每组值班24小时;保洁人员也分为3组,对自己负责的片区负责。这12个人都是小区居民,他们的工资由村改资金支付。
“我们也曾想过由村民 ‘自扫门前雪’,共同把小区管起来。”易昌术介绍,但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行不通。
原来,莲月新村有510多户1300多个居民,社区大,人口多,但不少居民在外打工,家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让大家轮流晚上执勤,老人们身体吃不消,让大伙儿自己分片打扫,有的楼栋根本派不出那么多人。”这样一来,村民形成了“等”“靠”的思想。在接连丢了两辆三轮车一辆摩托车之后,村两委意识到,不能这么下去。
于是,村里召开村民议事会,大家一致同意聘请专门人员,进行 “准物业管理”。“这样管起来以后,小区里道路干净了,草坪也更绿了,我们住得更舒心了。”莲月新村居民李富群说。
长远打算“土办法”要走更远
经过近一年的磨合,小区管理已逐渐走上正轨,但胡会明和易昌术想得更远。
“鹿池村的村民都是义务参与执勤和保洁,没有任何报酬,如何长久地保持村民的积极性?”胡会明说,社区管理办法实施一段时间以后,部分村民出现了懈怠,晚上巡逻甚至“忘了”出勤。
一方面,村上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告诉村民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发现也需要一些奖励措施。”胡会明说。
今年,由都江堰市民政局设立的社工站落户鹿池村,对参与社区管理的村民进行评分,累积到一定分值的村民可以领取爱心券,在爱心超市换到大米、衣服等物品。
易昌术的烦恼和胡会明不一样。“社区准备修道围墙,两个主要的出口需新修大门,这笔钱还不知道从何而来。”更让易昌术担心的是,村改资金有限,用这笔资金支付物管人员工资不是长远之计。“等大门修好后,我们将尝试对村民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车位费,今后收取物管费也在考虑之中。”
记者手记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张彧希
记者曾到过不少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集中安置点,在感叹灾后重建成就的同时,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心头:如此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在邂逅农村传统生活习惯时,将产生怎样的碰撞?
解决之道,唯有找到一种适合现代乡村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契合,同时也应顺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大背景。实际采访中我们发现,来自基层的智慧层出不穷。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一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思。
其一,集中安置点的管理并不拘泥于某种模式。鹿池村和莲月新村选择了全然不同的道路,但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因此选择管理模式也应因时、因地而异。
其二,集中安置点的管理必须依赖村民。从决策到执行,不论是村民自治还是聘用专人,都必须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如此,管理起来才能顺水推舟。
其三,集中安置点的管理要适时引入现代理念。这些“土办法”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措施,需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条件允许的小区也不妨尝试一下现代物业管理。总之,目的都是要让安置点的管理更有效、更完善。